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

詹瑞文與沙膽史東


詹瑞文是否過火了?

昨天閱報,見詹瑞文在街上宣傳新演出,竟鼓勵途人以拖鞋擲向沙朗史東畫像!既詫異,更感可嘆!詹瑞文是否過火了?

早在十多年前,跟兩位朋友去看了「劇場組合」舞台劇「再見紅日出」,驚詫舞台劇可以如此精彩,好笑又有創意,充滿生命力。之後多年來,看了多齣「劇場組合」的不同演出,也喜見詹瑞文日紅。

近日對沙朗史東的言論,我本來沒有多大注意。然而,對以鼓勵人向某某擲拖鞋作為宣傳,我卻有保留!

這是給大眾一個發洩?對引導大眾認知事件、思考傳媒的報導手法等,又有何幫助呢?對人文的關懷又在那裏?

當然,這只是一個宣傳。但這是會引起社會效應的!也對一直欣賞的詹瑞文有點失望了!

今天在報上閱得以下文章,相信對事件的思考頗有幫助,僅轉貼於此,與諸網友作參考﹕


陳嘉銘﹕看清莎朗史東,看清Karma與民族認同

2008年6月11日

【明報專訊】文化研究大師Stuart Hall對身分認同的分析,早已指出此乃人為的高低建構(註1),而民族身分正是這種二元對立,把想像出來的「他者」,視為敵人,然後在自我製造的團結聲音中,肯定身分。Benedict Anderson所說的「想像族群(Imagined Communities)」,就曾說愛國主義與種族敵視相輔相成(註2)。這些論說,最近就體現在傳媒對莎朗史東的暴力上,讓人看到四川地震的民族團結背後,其實都是無知與弔詭。

莎朗史東在康城的言論,由香港藝人在記者的再三提問下,罵她無良、冇愛心、麻木不仁……某台的娛樂記者,更過分專業地向未知實情的張曼玉解畫,指她說四川地震「是中國報應」,令張翌日即上娛樂頭條,指摘「令人反感」。

罔顧英語原文

莎朗的說法,此刻想當然招來狠批;然而相信不少回應,尤其前線的藝人,都沒有聽過莎朗親口直言,更沒有讀過說法的英語版:

「I'm not happy about the way the Chinese are treating the Tibetans because I don't think anyone should be unkind to anyone else...And then this earthquake and all this stuff happened, and then I thought, is that karma? When you're not nice that the bad things happen to you?」

首先要留意是莎朗的提問:「is that karma?(是業嗎?)」其實並非斷然批判,而是自身在佛學修行中的探問——當然也是對中國西藏問題的評價,卻都不是一口咬定為「報應」!然傳媒在報道之際,都把其寫成「是報應吧」一類極盡武斷的措辭,把原意扭曲,亦罔顧說者用心。

更何况,莎朗的言論還有一段被文字媒介所忽略:

「And then I got a letter from the Tibetan foundation. They wanted to go and be helpful and that make me cry. They ask if I would write a quote and I said I would. That was a big lesson to me and sometimes you have to learn to put your head down and be of service even if people are not nice to you.」(註3)

她指西藏組織有意為四川伸出援手,並希望她協助;她當然一口應允,並認為這是理想一課,以謙卑姿態如佛法的奉行者般對待別人。

「karma」的解讀

傳媒省卻莎朗後半段的正面說法,已可被質疑操守!然而即使因為篇幅所限,而只能報道首段,說法也是可圈可點。「karma」一字,被記者翻譯成「報應」——比較好的會加上「因果」,以為「因果報應」更貼切;好些更自以為懂得佛理,說成「作孽果報」,認為必可把莎朗置之死地!而藝人的立時表態,更似要為民族尊嚴爭一口氣,相信對別人狠罵,必可提升國民品格——這正中前述學者分析,在對他人/者的成見中,建立自我。

莎朗近年因李察基爾認識達賴喇嘛,潛心佛學,對「karma」的認識,相信比不少媒體的記者會多一點。「karma」一語,稍為對佛學有所認識的人──包括劉德華、曾志偉、林夕等善眾,都明白是中性字眼,談的是「業」——是「功業」的「業」,不是「作孽」的「孽」!簡單意思,是指過去、現在或將來的行為,會集合及引發結果,亦會導向現在及將來的經歷。是故有說「業網」,就是千絲萬縷的因與果。莎朗說法,不錯是負面評價中國,卻更為因果思考;然而傳媒為這個本應深化的宗教術語隨便翻譯,遠離本相不在話下,更加鹽加醋似要把她賜死,令人看得心寒!

此刻沒有人會為莎朗說半句公道話——包括前述信佛藝人!因為群眾情緒都高舉民族認同,漠視佛學的簡單道理;而此舉亦是民族認同的暴力。

莎朗錯的,是在不對的時間,說了其實不盡錯誤的話——像李怡在報上發表的「天譴論」;然而前輩作家可真是斷言立說,比莎朗的提問過分。然莎朗一說,觸碰了狹窄的民族主義神經,而被上綱上線。我們不可否定,對一個政權之不認同,凌駕於對災難受害人民的關愛,是何等錯誤;然而轉個角度去想,為什麼總有人不自覺地,讓一種對政權的反感,高出應有的人文關懷?是這些人真的錯了,抑或這個政權、國家,真的幾曾千瘡百孔,甚至比這些說錯話的人更缺乏人文關懷,而容易招來負面的「業報」想像?

我不會抹煞莎朗持續20年為孤兒、愛滋病患者、第三世界國家家庭的行善活動。我會接受她的道歉,就像會關愛善良的人。如果傳媒也會為自己刻意樹立的敵人道歉,我會原諒你們。如果6月1日的「關愛行動大匯演」裏,不少藝人掛於嘴邊的「大愛」真箇存在,那請你們認清所謂的「大愛」,是否真箇公正、無私!

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

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罸自己

樣子笨笨的,但愛笑,人人喜歡他了。

近半年來為一點事苦惱,苦思因緣而不得,求教於友,朋友更難理解。

今天,看了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著的"心無罣礙",是一部帶有佛學哲理的好書。其中一篇題目是"和諧",副題是"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罸自己"

這副題如當頭棒喝,令苦惱盡消。

我們每天接觸不少人,同事、朋友、親人等等……總會發生不咬弦的事情,每個人又總認為錯的是對方,自己毫無責任。

但是,即使道理完全在自己一方,一旦生氣,付出代價的就是自己!

舉個例子,大部份司機每天在馬路上都會小心駕駛,交通意外仍是每天都發生。原因何在呢?就是你不撞人,人撞你啊!

自己沒犯錯仍被人家撞,很生氣吧!而事情就是發生了!生氣於事無補,只會令事情更僵,你仍要付出代價啊!

所以,當你生氣時,請想想這句話﹕"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罸自己"。

怎樣?氣消了點吧。

氣得很認真呢!

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

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奪寶奇兵之水晶骷髏國

CG特技 與 Dr. Jones


“奪寶奇兵”系列十多年後再與觀眾見面。金漆招牌不同凡響,這集“水晶骷髏國”全球票方已超過五億美元!

史匹堡導演本片依然熱鬧緊湊,但卻失去了一點神采。

Harrison Ford已66歲,飾演的Dr. Jones仍然能夠在半空鐵架上奔走避過子彈、打贏精壯蘇聯軍人,實在匪夷所思!

場面處理上,Dr. Jones既有肥佬助手,又遇上由“變形金剛”男星Shia LaBeouf飾演的私生子,中段以後,第一集時的情人Maryann出場,再加上一名痴傻老人,以後每個場景都是五人齊齊歷險,顯得頗為累贅。

作為牽動整齣戲的「水晶骷髏」很早便已露面,而且成為能驅趕紅火蟻、土人的法寶。但出現太多失去神秘感,對觀眾難有吸引力。

而土人出場時,竟然會使「地堂腿」,不知是否近十多年香港武指在荷李活吃香,影響多部西片不論情理,也要一耍中國功夫!

本片電腦特技(CG)連場,大場面外星人移形合體、飛碟升空,固然CG繪畫。小如紅火蟻、土撥鼠、猴群等也都如是……雖然精細逼真,已屬意料中事,難再產生如93年“侏羅紀公園” CG技術突飛猛進的震撼。

無疑,CG對電影製作幫助很大,但也不應太濫用。

例如,片首以火藥帶有磁性尋出異物,就很有心思也有科學性,配合了劇情需要。

CG不在用得多,而在運用得宜,用得Smart!

因為對第四集未滿意,特重看了81年時的第一集“奪寶奇兵”。當年最為人談論的,除了開場時的巨大滾石,和尾場約櫃放出群魔亂舞的特技外,最令人驚喜的是主角Dr. Jones.

他風流倜儻如007、勇猛如Rambo,富幽默感又論論盡盡,顯出史匹堡導演亦盡是赤子之情,力求好玩、爽快,讓主角每每在千鈞一發化險為夷,難怪成為銀幕傳奇英雄了。

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

Animation: 人魚說

《8花齊放》最後一集《人魚說》網址﹕

http://www.rthk.org.hk/rthk/tv/kaleidoscopeofideas2008/20080604.html


昨天ATV播放了香港電台《8花齊放》最後一集。有驚喜也有不足之處。

這集在編排上分為三部份。


日本動畫困境

開首帶出日本動畫目前困境,因遇上新媒體Internet競爭,電視觀眾選擇多了,電視播映動畫減少,導至動畫產量下降,工資偏低,製作上由2D轉向3D,在題材、風格、製作規模上都處於十字路口。

可惜只是三言兩語,探討性更難說得上。







法國動畫 Tim Tom

之後播出法國SUPINFOCOM CCI VALENCIENNES學生習作“Tim Tom”

兩個主角泥偶Tim & Tom造型別緻,以拍紙薄作為頭部,每頁均畫有五官喜、怒、哀、樂不同表情,加上一胖一瘦,造成對比又有喜劇感,很是可愛。

故事說Tim & Tom街頭喜相逢,卻原來自己與身處的場景皆只是動畫師控制下的拍攝工具,一舉一動均受左右。

Tim & Tom雖然努力要逃離場景,甚至跳出菲林框框,奔逃於聲軌……仍是難以突破幕後操控。

整體動作俐落、場面靈巧,故事寓意清晰﹕世上之事,有時冥冥中似有無形操控啊!



《人魚說》

第三部份是《人魚說》。編排上竟然又分為三部份!先是製作人員講述故事意念、風格等;之後才是正片播放;最後又回到製作人談感受作結。

這樣的編排造成了「幕後製作」與「正片」的交疊混亂。

因為《人魚說》幕後人員是我的朋友,知其很用心製作,也就重看一次,先使理路清晰下來,才再下筆撰文。

《人魚說》以演員加泥偶動畫攝製而成。因為製作人都喜歡Tim Burton的風格,故此,泥偶與泥偶場景設計上都顯得夢幻、深沉。

故事是講一段較虛幻的愛情,或應說是自戀故事,講述一名孤僻的攝影師Mas,對破爛玩偶有獨特感情,閒來喜歡為破爛玩偶修理。

Mas有一音樂盒,乃父母相戀信物。

一次夢中,Mas見父親為怪物吞噬,自己則為美人魚所救。醒來後,Mas認定音樂盒上少女人魚泥塑就是夢中美人魚,自此迷戀。

在Mas枱頭又有幾個玩偶,個個都為少女人魚能得到Mas的愛戀高興。獨是海女巫泥偶嫉妒,欲破壞之。

工作上,Mas對Model Ella有好感,將音樂盒送贈。Ella不慎摔破。當Mas知道音樂盒摔破,內心喜悅,因為又可以與人魚重聚。

問題是,音樂盒既是父母愛情信物,Mas既能將之送予Ella,應是付出了最大的愛意,但心底愛的卻是夢中的人魚幻像,在感情上就顯得矛盾了。

而枱頭的一個標緻少女泥塑,其感情,形像旣投射成Mas夢中美人魚,但其造型又與音樂盒上的人魚造型各異,何以Mas是迷戀音樂盒上的人魚,而不是枱頭上的少女泥塑呢?

拍攝上,現實場景外,還有夢境和枱頭的泥偶世界。短短十分鐘的製作,觀眾還未來得及接收信息,已在三種時空跳躍中混亂了,自然難以入戲。

另外,音樂盒摔破,是出於女巫的魔法破壞嗎?但卻沒有交待。

《人魚說》雖未盡完善,但每個鏡頭都很是豐富,處理上也嘗試了多種技法,題材上更敢於創新,這是值得嘉許的,相信日後會有更成熟的作品。

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

六四紀念!


「天安門母親」發起人﹕丁子霖


十九年前的今日,是震驚中外的中國民主運動發展至高峰的六四事件之日!

時光荏苒,還記得那時一位朋友早前也在北京美院回來。他告訴我們一班朋友,民主女神像原是北京美院學生習作,本是男性塑像,只因時局緊逼,匆匆改為女神塑像展示於廣場。

踏入08年,繼有北京奧運火炬在多國傳遞受杯葛、四川八級大地震、台灣踏入第二次政黨輪替,民主發展漸趨成熟……無論外交、民生、政情等等,在在都會造成中國的改變。

近月,多聽了在國內經商又辦學的葉國華在香港電台主持的節目《五十年後》,據葉氏分析,中國執政黨確已改變,由管治形漸轉為服務形政府,正朝著較開放、自信的路向改革。

六四歷年的紀念,都坐滿了維園的幾個球場,可見人民確是未忘六四!可惜支聯會沒有把這歷史深化、提升,例如如端午節、中秋節一般,成為紀念忠貞氣節的日子。

還有仍活在世上的「天安門母親」們,如今更己是白髮蒼蒼,但她們的腰骨比很多人都挺得更直,更值得世人敬重!

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

Movie: The Last Samurai 最後武士

Tom Cruise

渡邊謙


看了早前錄下的"The Last Samurai 最後武士",浩然之氣激盪胸膛,忍不住又拿起筆桿,寫下一點感受。

荷李活攝製的這部歌頌武士道的電影,比之日本同類電類,劇情、節奏俐落而不拖沓;氣慨硬朗,但又保存了東方的含蓄。導技紮實,攝影、配樂都富有感染力。

片首出現的漢字「侍」,指忠誠奉獻,中文就譯為「武士」。「武士道」是一份對生命價值的信念------生命當如櫻花綻放,雖然短暫,但燦爛怒放!武士最大的光榮是死在戰場;切腹是維護尊嚴的嚴肅儀式!

Tom Cruise飾演的美國陸軍上尉,自南北戰爭後對國家、同袍失望,淪落為軍火商「代言人」。他機緣下來到日本訓練新兵,剿滅叛軍時戰敗而不屈,為叛軍首領勝元(渡邊謙)敬重,又認定是天命安排遇上的人物,帶回山營奉為上賓。

山營上生活恍如寧靜村莊,井然有序。男子勤練武,女子打理炊事家務,孩子既唸書又習劍道。

上尉由言語不通,拒絕溝通,漸漸由劍道、飲食之中,認識異域文化,與山營上各人生出感情,生命豁然開闊。而武士精神,更貫穿了他和每個人的關係。

勝元文武雙全,本是朝庭大臣。因天皇為權臣大村所脅,遂率軍與族人出走,雄據一方。他希望由上尉口中知道多點西方軍事,伺機回朝再效忠天皇。

上尉也由勝元身上見到何謂武士道------只要有值得效忠奉獻的信念,死何足懼!

女主角多香(加藤小雪)對上尉的感情矛盾又含蓄。

多香丈夫為上尉所殺,二人之間本應只有仇恨,但她明白丈夫是武士,戰死沙場是武士的光榮,自己只有把怨恨壓下去了。

及後,上尉襄助叛軍對抗權臣大軍,多香將丈夫盔甲相贈,同時亦將愛意轉移到他身上。多香孩子亦具武士精神,對上尉更生出恍如父子的微妙感情。

最後,叛軍全軍覆沒,勝元切腹,氣魄籠罩整個戰場,連敵軍也折服,向這「最後武士」致敬!

武士精神亦令軟弱的天皇振作,以勝元遺下的武士刀斥退權臣大村,明治維新由此揭開。

這電影謳歌的武士精神或許有點愚忠,切腹於現代社會也顯得殘酷,令人不安。然而,電影提醒我們,傳統文化雖然有的已與時代脫軌,但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們珍惜的,值得代代相傳的。

另外一提,勝元才是《最後武士》的真正主角。飾演勝元的「渡邊謙」充滿魅力,演繹上也下過心思,難怪憑此片走紅。

還有的是本片山營生活一段,在李連杰主演的《霍元甲》中也有相似場面,不知是否受此片啟發呢?

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

遊記﹕風雨訪長洲

長洲平安包 ?

一打開,是可愛的小風扇呢!

前兩天(星期四)為新劇本「俠影長洲」作資料搜集,與攝影師老友Carlo冒著大雷雨再訪長洲。今次再拜訪長洲攝影學會主席江Sir,又碰上主理太平清醮飄色的巧匠芬叔,可說喜出望外!


剛過去的太平清醮,既是佛誕,又是發生5.12四川八級大地震的國災日,令人記憶猶新!那日認識了江Sir,亦由一席夜茶閒談中,誘發了我對長洲的興趣。


上圖的「平安包風扇」,就是當時叫了兩枝啤酒所得的贈品。


回家之後的幾天,被地震新聞牽扯住注意力外,亦開始搜集長洲相關史料。


今次長洲史料搜集,比之二千年時為劇本「龍舟仔」搜集大澳歷史艱難了點。當時參考書刊中,其中一本,乃大澳居民黃惠琼為大澳發掘與整理史料所出版的《大澳水鄉的變遷》,內含的人情掌故,助力甚大。


這次找到的長洲資料,都只是作旅遊推廣的多。所以唯有再入長洲訪問其居民了。


冒雨來到長洲時,幸好雲散雨止。


茶樓內與江Sir再聚。他告知了我不少長洲事情和攝影心得,更親自帶領我們到北帝廟、武館、朱氏家祠、新興街街坊會、市政大廈頂層等地實地考察。


關公忠義亭公園栽種了十多棵櫻花樹,是他79年由台灣帶回來的櫻花樹苗茁莊長成的。廿九年過去,如今每年三月初春,開得櫻花燦爛,已成為香港一個新景點!


漫遊力倦後在一茶餐廳稍竭,巧遇已退休的飄色製作師父芬叔。


芬叔精神飽滿,看來六十多歲,卻原來年逾82!我抓緊機會細問飄色製作種種……他和藹親和,暢言製作上之巧妙外,更首重作為飄色「色芯」的孩子之安全。


席間還有一位吳大叔,其手上的電子手帳、USB記憶棒,與時並進得很,都令我對鄉村的老人家改觀!


兩次訪問長洲,除了熱鬧節慶,體味最深的,是長洲居民的鄰里親近,可說全島村民互相相識,人情味濃厚。


香港還有其他離島,但由於人口較稀少,比之長洲靜中帶旺的小島風情,卻有所不及了。

芬叔與江Sir


Carlo 與小弟